贝浩登欣然宣布参加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呈现画廊代理艺术家苏菲·卡尔、莱斯利·休伊特与JR的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实践背景与叙事语言,重新定义了影像在当代视觉表达中的可能性,亦从个人记忆、社会身份与城市空间出发,展开了一场跨越影像与观念的深度对话。
作为法国最具声望的艺术巨匠之一,苏菲·卡尔(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长期以来被视为观念艺术家、摄影师、影像艺术家,甚至侦探;她近40年来的艺术实践包含摄影、行为、文字作品和装置;她的创作模糊了私密与公共、现实与虚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同时为偶然性留出空间。此次参展作品《请等我》来自艺术家1988年开始的创作系列“自传”(Autobiographies),该系列的每一件作品都由一张图片和一段文字组成,以被装裱的图像、木箱或灯箱的形式呈现。在“自传”中,艺术家将自身生活中的事实与虚构彼此交织,同时扮演叙述者和演员的角色;而作品《在字母B、C、W的指导下生活》则源自苏菲·卡尔与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合作。保罗·奥斯特以苏菲·卡尔为原型,创作了虚构人物玛丽亚·特纳,并在小说中让玛丽亚发明了一些并非苏菲创作的艺术项目;为了使自己更贴合玛丽亚,苏菲决定按照玛丽亚的方式在现实世界继续游戏,比如一段时间内用某一字母开头的单词安排自己的生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苏菲·卡尔因其将摄影与文字结合的标志性创作手法而广受认可。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卡尔利用与监视和窥探相关的策略,探讨人类关系的复杂本质,尤其是关于爱、信任、亲密和权力的概念与体验。
莱斯利·休伊特(197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通过摄影、雕塑和特定场域装置艺术探讨流动的时间概念。她的作品在摄影的虚幻感与雕塑的实体感之间摇摆,个人物品与物质文化的残留物被孤立出来,以思考日常生活的脆弱本质。系列作品“日光/日长”中,休伊特以双屏图像并置的形式展现了她在辛那提基金会驻留期间的研究。在每一组作品的左侧,休伊特捕捉了西德克萨斯州日出时地平线上产生的光纹,而在作品的右侧,艺术家则通过抽象化的提炼描绘了她对弗莱文1996年创作的灯光装置《无题(马尔法项目)》的感官体验;作品《无题(感知)》则倚靠在墙上,引领观者体验摄影与雕塑之间独特的空间。照片以居家环境为背景,运用自然光拍摄,素材来源于个人生活快照、日常照片以及与20世纪70年代黑人流行文化相关的杂志和书籍。这些元素以各种组合方式堆叠、反映了艺术家对16和17世纪荷兰静物画的兴趣,而对相似构图的反复重新排列和拍摄,则是一种捕捉感知中最微妙变化的方式。休伊特探究了文化记忆的建立方式,同时也探索了时空和记忆的概念。
JR(198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作为目前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的知名艺术家,其作品涉及摄影、公共艺术、电影制作和社会介入等多个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创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艺术项目和特定地点的艺术装置。此次展出的这件以木板为载体的影像作品延续了他对城市记忆与社会剧场的关注,聚焦于那些原本无法讲述故事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常常被遮蔽或隐藏,而艺术家则试图通过专业而严肃的艺术方式展示他们的肖像。JR的艺术要求行动的参与,他的实践打破了美术馆的边界,往往通过与拍摄对象的深度联接,而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改造社会的力量。